编者按:
3月14日,重庆召开2024年度市直机关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会。会上发布了100个机关党建“优秀品牌”。本期推送市文化旅游委公共服务处党支部“文心向党·艺心惠民”“优秀品牌”,供大家学习交流。
品牌名称和标识。“文”心向党·“艺”心惠民。整个标识由红色基调组成,代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底色。标识上部为一面党旗,象征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在党的指引和统领下开展;下部变形的“Q”字母,是“quality”的首字母,意思为优质的、高质量的,还是变形的“文”和“高”字,寓意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左半边的“CHONGQING”字母,为地域标识,代表重庆。整个标识代表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文化生活,以高品质文化服务践行为民初心。
品牌内涵。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以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高品质生活重要论述,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共服务处党支部围绕自身职责定位,准确理解把握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以党建统领业务建设,用业务建设检验党建成效,打造创建“‘文’心向党·‘艺’心惠民”党建品牌,以党建统领推动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高品质文化生活,努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聚力打造“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
2024年第七届“书香重庆阅读之星”有声阅读大赛总决赛
经验做法。准确把握定位,靠党建引领统揽全局。党支部一班人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重要论述,坚持把党建放到贯彻党和国家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大局,融入提升全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中心工作中一体谋划推进。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第一议题,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实,确保思想同心、认识同向、行动同频。二是坚持对标对表。定政策、抓工作、促落实自觉同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决策部署对标对表,重大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靠组织决策,每年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工作大会,把上级部署要求落实到全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业务建设中来。三是注重考评问效。坚持结果导向,以工作成效检验政治“成色”,运用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率先建立推开区县“三馆一中心”免费开放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建。发挥阵地优势,让党的理论深入群众。党支部注重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严密、阵地广泛、直面群众的天然优势,把党建与业务一体落实、深度融合,既当好群众公共文化的“服务员”,更做好党的理论的“宣传员”。一是积极拓展阵地。围绕拓展延伸文化服务设施和党的理论传播触角,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累计建设图书馆分馆1807个、文化馆分馆1287个,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51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至853.02平方米。二是用好活动载体。紧紧围绕传播党的理论、传递党的声音,精心筹划组织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喜迎党二十大等重大主题,举办“舞动山城”系列街舞大赛、广场舞大赛和群众大家唱等市级品牌活动,开展“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等富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阅读活动,在欢声笑语、润物无声中把党的创新理论用群众听得懂、愿意看、想参与的形式,送到基层一线、直达群众身边。三是推进功能融合。着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与市纪委联合开展“社风和美·亲清家园”社区创廉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阵地平台,让文明新风、廉洁文化进入荧屏展板、走上群文舞台、融入百姓生活,春风化雨、厚植基层。站稳人民立场,把惠民有感落到实处。党支部一班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情怀,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努力让公共文化服务切中群众期盼点,做到群众心坎上,把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作为评判检验党建成效的关键指标。一是以群众为中心组织创作。坚持以群众为中心,贴近群众生活,反映时代风貌,精心组织群众文艺创作,指导创排6件作品入围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数量居全国前列,重庆青年合唱团荣获群星奖。二是让群众唱主角开展活动。秉持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属性,让群众担当主角、有参与感,紧扣时代主题策划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2万场次,乡村“村晚”、社区艺术节等市级活动,参与热度高,社会反响好,叫好又叫座。三是让群众真满意做实保障。全市“三馆一中心”全部落实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年均服务超7200万人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开展流动文化进基层活动逾3.3万场次,送戏进村超2800场次,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服务群众超350万人次。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锤炼党性担当,将改革创新推向纵深。坚持把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热难点作为锤炼党组织战斗力、检验党员干部担当的契机和载体,结合上级部署和任务实际,每年确定一两个重难点攻坚任务,团队作战、攻坚克难,持续推动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模式创新发展。一是推进数字赋能,融入整体智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规划,以数字文旅建设统揽“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建设。开发上线“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实现有温度、有深度、有辨识度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该应用获评工信部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5G+融合媒体专题赛全国一等奖、“2024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成果”金奖。建成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超2000个借阅点的“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网络。二是推进区域协作,实现共建共享。组建成渝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联盟,共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联合举办巴蜀合唱节、川渝乐翻天、群星大舞台等两地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实现川渝两地读者凭社保卡、身份证可在两地129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谋划打造成渝高铁“掌书·廊”阅读推广项目。三是推进跨域融合,促进迭代升级。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6个、重点村41个,18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武隆区仙女山荆竹村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2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录,《武隆区荆竹村:“一二三产+旅游”助推乡村发展蝶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
“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启动仪式暨2024年春季“村晚”主场活动
品牌成效。近年来,公共服务处党支部以打造“‘文’心向党·‘艺’心惠民”党建品牌为抓手,坚持党建和业务一起抓、双促进,实现了文化惠民接地气有温度,支部建设有突破上台阶。一大批具有巴渝特色、重庆辨识度的文化惠民实事项目落地生根,全市至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现全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一级馆率分别位列全国第三、第二;全市公共图书馆落实中小学生(幼儿)免费办理借阅卡,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起覆盖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未成年人全学段阅读服务体系;创新打造重庆市“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以“阅读+交通”模式打造引领阅读风尚,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报道;谋划开发“文化·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入选数字重庆建设一周年十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实施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改革,已建成首批33个。近三年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公共服务处2019年至2023连续5年获评委系统年度党建引领工作绩效考核“优秀处室”,2020年、2022年两次荣获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奖”,2023年被表彰为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24年被评为市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成绩突出集体”,处党支部2023年被重庆市直机关工委表彰为“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红岩先锋·四强支部”,连续2年被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表彰为“优秀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