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群团工作
发扬劳模精神 致力创新增效—全方位助推公安交管工作取得新业绩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08 字体:[ ]

大数据时代,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胜,创新是解决当前公安交管工作线长面广与警力有限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推进公安交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市公安局工会的指导下,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成立以“创新、赋能、惠民、培优”为宗旨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集智创新、示范引领、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的作用,孵化推出一系列创新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警队人才,成为总队破解交管难题的“孵化器”、促进提质增效的“催化剂”、提升民警素质的“练兵场”,有力助推了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和新质公安战斗力的形成和提升。交巡警总队李涵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市总工会命名为“重庆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

一、围绕一个“精”,打造优质创新团队。将“精”字作为工作室组织架构搭建的标准,从总队各业务处室和一线执法实战单位中选拔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民警,分为执法管理、交通安全宣传、缓堵促畅、事故预防及处理、车驾管民生服务5个创新小组,构建起“总队工会统筹+牵头人具体负责+5个小组协同联动+小组成员协作创新”的“1+1+5+N”创新团队。工作室现有成员65人,均经过精挑细选、优中选优确定,实行定期量化考核,浮动准入退出。这支队伍不仅政治可靠,而且业务精通、战斗力强,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团队,拥有高级工程师22人、法医师3人,公职律师3人、高级事故处理资格证11人、高级执法资格证3人,纳入公安部交管局专家库4人、重庆市执法监督人才库1人,5人获得“重庆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人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14人次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交警系统执法标兵”、“重庆市先进政法干警”等,17人次荣立二等功,77人次荣立三等功。

二、锚定两个“佳”,保障良好创新条件。一方面,充分保障办公、资金等硬件条件“佳”,工作室采取“1+5”的模式设置办公场地,即1处综合办公场地和5处小组办公场地,工作室日常运转和创新项目专项经费均由财政统筹保障,目前共配备办公电脑98台、“警务通”移动终端设备65台、视频无线传输及勘验检验设备23套、公务用车5台,累计投入专项研发资金1000余万元。另一方面,充分保障受训、晋升等软件条件“佳”,优先选派工作室团队骨干参加公安部、市局组织的技能培训班、比武竞赛等,对于创新成绩突出的成员在评先评优和职级晋升方面予以倾斜。目前已累计选派受训人员156人次,11人次在全国、全市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奖,20人次获得职务、职级晋升。

三、聚焦三个“优”,健全完善创新机制。工作室建立“3类7项”制度充分保障工作室取得创新成果成效,一是管理机制“优”,制定出台《工作目标与职责分工》《工作室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办法》《经费使用管理规定》,明确工作室宗旨目标、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考核办法、奖惩措施、经费使用等,推行目标清晰、架构完善、职责明确、考核量化、奖惩分明和资金使用规范的管理机制。二是运行机制“优”,制定出台《工作室工作运行办法》,实行“五个一”的工作运行机制,即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例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室例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技能培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创新工作总结研判会、每半年开展一次汇报总结会,保障工作室运转有序、高效。同时,制定出台《师徒结队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工作室师傅“传帮带”作用,助推交巡警队伍正规化、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三是转化机制“优”,制定出台《工作室成果转化办法》,明确创新成果转化为实战应用的条件、方式、流程,以及职责分工、专利归属和保密事项等,有力支撑创新成果转化为实战应用。

四、狠抓四个“好”,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一是做“好”实战应用和宣传推广,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孵化推出53项创新成果并在全市落地应用,其中10项成果向全国推广,各级媒体报道55次,部分创新成果被新华社《内参选编》、公安部《公安内参》、市委《改革工作简报》刊载经验做法,《人民公安报》《重庆法制报》头版报道工作室整体创建工作,有效塑造了品牌形象。二是做“好”成果参赛和专利申请,1项成果获得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奖一等奖,3项成果获得全市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1项成果获得中国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成果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项成果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1项成果获评全国公安机关优秀执法制度,另外还研究拟写调研论文113篇,编著指导书籍3部。三是做“好”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逐步将工作室打造成团队成员技能提升的“恒温室”、广大民警业务素养提升的“练兵场”,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累计组织各类技能培训96场次,培训民警7227人次,并组织开展“师徒结队素质强警”活动,在一线执法单位中发展徒弟198名,通过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实现人才倍增效应。四是做“好”来访调研和协作交流,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待各级领导调研考察24次,外单位交流学习75次,工作室成为展示重庆交巡警成效亮点的窗口和学习交流的桥梁,充分发挥了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五、紧扣五个“显”,凸显阶段创新成效。工作室成立以来孵化应用的53项创新成果,在提升警务效能、服务社会民生、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在便利群众办事上“显”成效,推出的“警社合作”、“车辆登记三预”、“便利二手车转移登记”等系列便民创新举措,节省群众办事往返时间94万小时以上,节约往返交通费用3700余万元。二是在助力经济发展上“显”成效,推出的“促进汽车消费畅通物流运输10条措施”,预计将刺激汽车消费增长1万辆以上,汽车销售额预计将增长16亿元以上;推出的“公安交管助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应用9条措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三是在减少行政经费开支上“显”成效,推出的“电子签名存证平台”、“电子证照”等技术创新,节约证照制作、文书打印、档案保管等行政经费支出4600余万元,为打造“节约型、环保型”机关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在规范执勤执法上“显”成效,推出的“交巡执法通”APP、“执法指引电子书”、“酒驾醉驾案件血液物证保全系统”等成果,优化取证方式和执法程序,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执法管理,有效提升民警执法效能和规范化水平。五是在提升社会管理效益上“显”成效,推出的“学法减分”、“交通安全宣讲团”等成果,有效提升了道路交通安全宣讲培训的实效性、参与性;推出的“多车道汇入自适应控制系统”、“定向车道”、“多用途可变车道”、“城市道路调头交通组织优化”等成果,极大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城市高峰通勤拥堵指数大幅下降。

创新永无止境,精神永不止歇,交巡警总队劳模工作室将秉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从“小、微、细”着手持续推动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做实、叫响劳模创新工作室品牌,为提升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和新质公安战斗力做出新的贡献。